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三月七日下午,金春平老师再次来到南外河西一附小,为老师们进行指导备课。
首先,由陈佩萱老师进行《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说课展示,陈老师这一节课准备充分,整节课分为三大块:认识分米,认识毫米,单位换算。说课逻辑清晰,重难点突出,受到了金主任肯定。
同时,金主任对这节课的教法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
-
在认识分米时,通过对比米和厘米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一个比米大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的方式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但是在引出分米时没有充分落实到学生的认知矛盾上在这里可以让学生用米和厘米分别量一量60厘米,30厘米和10厘米的纸条,让学生感受一下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来量的不便性,再问问学生如果让你选取其中的一个长度作为新的长度单位,选哪一个更合适?让学生体会到10厘米作为新的长度单位的好处,他可以测量出10cm,20cm,30cm等更精细的长度,并且测量起来比1厘米准确,从而引出分米。
-
在进一步认识分米时,要回到直尺上去,让学生数一数1分米有多长,通过数之后得到1分米=10厘米,体现工具认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在解决1分米的实际意义时,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再用手比一比,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边大约是1分米,接着,可以用专门定制的木棒学具让学生进行观察,找一找哪个是1分米长的,用手比一比,然后收起小木条,直接用手比一比,再量一量,看看自己比的是否准确,1分米表象建立完成后,还需要再回到直尺,数米尺得到1米=10分米。在认识分米时,需注意感知要充分,表象要清晰,这里的表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表象,是一种脱离了视角的表象,因此在教学时速度要放慢一些,让学生具体深刻的感知1分米的长度。
-
在认识毫米时,可以让学生量一量定制学具的厚度,让学体会到还有比1厘米还小的长度,从而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引出毫米后,同样要回到直尺上找一找,指出1毫米有多长,认识到直尺上的每一小格都是1毫米,两小格是两毫米,3小格是3毫米……10小格是10毫米,10毫米就是1厘米,从而得到10毫米=1厘米,接着引导学生发现5毫米处一道短竖线,是为了方便我们读数,再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是1毫米进一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随后,拿出为学生准备好的硬币和卡片,让学生用手比一比拉一拉,还可以给出生活中一些用毫米来表示长度和厚度的物体,切身感受到1毫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按照大小顺序排一排。
-
在处理练习题时,要突出体现测量不同物体时要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由于时间较为紧迫,可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
最后,在全课总结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升华,我们已经学习的这四种长度单位可以测量所有的物体了吗?比如测量学校门前的这条马路,有没有比米更长的单位?测量一根头发丝的厚度,有没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引发学生思考。
金老师的点评及建议具体客观,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多的思考和启发,本次教研活动圆满成功。
信息员:徐晶 陈佩萱